触底信号已现 A股为何还在3200点徘徊?何时能反转?

2023-08-07 14:47:36    来源:东方财富网    

市场跌了有一阵子了,相信大家最近也听到了不少有关触底的说法。各种数据展示出的信号,似乎都意味着离市场底部已经不远了,然而沪指却依然在3200点徘徊。是数据已经失效了吗?市场何时能反转?

见底信号有哪些?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1. 股债收益差接近-2X标准差

天风证券用万得300非金融这个指数代表中国经济相关性较强的一类核心公司,通过其股债收益差来反映经济预期的位置。目前万得300非金融指数的股债收益差又回到了接近-2X标准差的位置。

历史上曾有6次股债收益率达到或逼近-2X的阶段,而每次股债收益差稍微刺破-2X标准差之后,市场都会企稳。

2.指数市盈率

以“市盈率”为代表的估值指标,就像是衡量市场温度高低的“股市温度计”。

以代表A股整体市场走势的指数——万得全A指数为例,Wind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7月27日,该指数最新PE估值为17.53,位于近十年的38.43%分位数。这意味着,目前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,比近十年间超60%的时间都便宜。此外,观察其他A股主要宽基指数的最新估值,上证指数、上证50比历史上超50%的时间便宜,沪深300、中证800、中证1000、深证成指比历史上70%的时间便宜,创业板指估值则处于近十年间的极低位置,市盈率分位数仅为个位数。

A股主要宽基指数近10年市盈率分位数

数据统计区间:2013.7.28至2023.7.27

为何还在3200徘徊?

从上面的几个数据来看,似乎都预示着市场已经到达底部的信号。但与之相反,沪指仍然在3200点徘徊。究其原因,信号虽足,但市场信心仍然不足

稳增长政策出台后,股市往往不会立刻做出反应。从过去几轮行情来看,稳增长政策出台后1个月内市场涨幅较小,直至政策出台后3-6个月内,随着稳增长政策的落地和经济复苏得到验证,各行业开始普涨,顺周期行业和消费行业往往受益更多。

市场情绪、价格的触底,是A股反弹的必要条件。但超跌反弹要进一步转化为反转,则一定需要基本面趋势的支撑而站在当前时点,基本面的修复趋势显然还需要更多的线索与信号去佐证

漫长的熬底期如何度过?

首先放平心态,短期下跌≠长期亏损,基金往往能够在20%的有效上涨时间赚来大部分的钱。

道理大家好像都懂,但事实是,市场的底部时常是伴随“痛苦割肉”形成的。这种现象便是投资中存在的“损失厌恶心理”。

人们对于盈利和亏损的感受是不对称的,损失带来的痛苦程度大约是同等盈利带来的快乐感受值的2倍,所以对亏损和回撤的焦虑是人性使然。

但是作为理智的投资人,需要认识到,在最焦躁的时候要学会等风来。我们看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的走势图,会发现:

基金投资的收益是非线性的,很多时候80%的回报来自于20%的时间。

图: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走势图

(数据来源:Wind)

因而当市场陷入“闲敲棋子落灯花”的鸡肋期,我们要做的是等待,而不是放弃。

花开结籽,关注者众,那种丰盈灿烂将萌芽生长期的蛰伏蓄力衬得黯淡无光。很多时候投资者的目光总聚焦在大涨的右侧,忽略了左侧的布局、坚守才是因和源。

从2005年以来混合型基金收益率923.46%,如果错过涨幅最高的20个交易日,收益率下滑至359.53%,若错过涨幅最高的30个交易日,收益率下滑至235.76%;若错过涨幅前1%的41个交易日,收益率下滑至142.86%。

指数基金之父约翰·博格也说了同样道理的话:“永远不要轻易离开股市,然后认为你可以回来,因为你的情绪会完全击败你。”

其次,“便宜就是硬道理”,均值回归胜在最后,磨底期也将成为赚钱的时机。

很多时候,在新一轮的牛市中能赚多少钱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熊市中到底收集了多少廉价的优质筹码。遗憾的是,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使得逆势买入成为了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。

在市场连续下跌的时候极度恐慌,认为接下来深不见底,不惜在黎明前割肉;又在市场过热的时候过于乐观,觉得上升的趋势一定会持续,高位重仓追进,所以市场才总是在磨底期冷清缩量,又在高位巨量滞涨后见顶。

事实上,当市场位于底部区间的时候,空气中都会弥漫着悲观,绝望论调不绝于耳,投资者的体感风险很高,心理压力也很大。但事实上,这一位置的真实风险往往较低。

统计2014年以来A股市场三次感受风险高的市场低位和感受风险低的市场高位时点,分别持有偏股混合型基金半年、一年、至今收益率,能够证实风险的反直觉性这一结论。

(数据来源:Wind 截至2022.11.18 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代码为885001.WI,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)

那么在当前这个“感受风险高,真实风险低”的底部区域,理性的投资者不妨计深远、谋长虑,赴市拣金,择己所需~

夏天很漫长,我们有很多方式消夏,度过这个炎夏…熬底很艰难,但我们也要调整心态、正确应对,在最焦躁的时候等风来…

(文章整理自博时基金、华夏基金)

[责任编辑:h001]
关键词:

相关新闻

联系邮箱:99 25 83 5@qq.com

备案号:豫ICP备2020035338号-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

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