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这种短期的不利局面,有网友感叹:“在美元依然处于全球领导地位,全球金融体系只要仍在美国主导下,那我国经济规模就难以实现对美国的超越”。
还有网友表示,美国胜之不武,不讲武德。不比拼商品和服务的真实生产情况,却高度依赖通胀和汇率因素来抬升GDP。这样的发展基础不牢,可持续性不足,属于泡沫型经济的变形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对第二种观点,南生较为赞同。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严重倾向美国,采用汇率法对比各国经济规模也必然有利于美国。大家不用灰心,擦亮眼睛,看清隐藏在迷雾背后的真相。
接下来,分享一组数据,给大家提振信心
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公开的数据库为例,在采用各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规则下,我们中国的GDP在2022年实现了30万亿美元的突破——扩大至30.22万亿美元,继续在全球领跑。
无论是采用汇率,还是使用购买力,都是以美元作为对比基准。既然都是美元,那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来统计,美国的GDP都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——依然是25.46万亿,降至全球第二名了。
测算各国货币的真实购买力,这是IMF、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等机构主导的“国际比较计划”的产物,覆盖了全球170多个经济体和可比价格水平指数,并在此基础上对GDP,人均GDP进行重新梳理。
有观点认为,采用购买力规则能更好地“消除发达国家境内服务价格高企带来的GDP,也可避免汇率忽高忽低、忽上忽下带来的额外变动”,弥补汇率法计算GDP的缺陷,具备较强的参考作用。
在这种新的统计规则下,我国GDP不是低于美国,而是比美国高了18.7%。我国人均GDP也扩大至2.338万美元,提升至美国人均水平的29%。中美两国人均GDP差距,没有汇率法那么大了。
国际比较项目测算:中国物价,整体低于美国
各大国际机构均认为,对比和观察各国境内的商品、服务价格应重点纳入“各国居民经常购买的各类型商品,而不是某一种商品”。全面对比才能得到有效结果,避免被单一商品价格的差异迷惑。
世行、IMF鼓励各国都积极参与进来,把GDP分解成若干个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数据。不仅纳入了居民消费领域的商品、服务,还包括了机械设备、建筑用品、公务人员工资、净出口、资本形成总额等。
将上述商品、服务打包成“一个篮子”,并依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对这些商品分配不同的权重。在咱们中国,消费的猪肉和大米较高,而美国人吃的牛肉和面包比例更高。
在中美两国的“一篮子商品”中,就需要针对这些“商品的消费倾向不同,分配不同的权重”——中国调高猪肉和大米权重,美国要调低这些商品的权重,确保这篮子能精准地贴合各国的真实情况。
然后就是观察采用人民币、美元在中美两国境内购买这一篮子商品需要支付的金额。假设在我国需要支付800元人民币,在美国需要支付200美元,那得到是货币购买力转换因子就是:1比4。
即1美元,大约相当于4月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,而不是汇率法规则下1比7。采用这种规则,能大幅提升包括中国、印度、俄罗斯在内的发展中国家GDP,弥补服务价格被抑制的缺陷。
新的问题又来了,若也采用购买力统计规则,那印度、俄罗斯、印度尼西亚、巴西、土耳其等国的GDP又会大幅提升至何种高度呢?下一篇文章,再分享给大家。本文由南生撰写,无授权请勿转载、抄袭!
热门